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急診:0778-5809999

2018民營醫院破局:求新變數 運營模式創新

發表時間:2018-11-20 10:51作者:深度睿智

2018年即將結束,在這剩余的2個月里,民營醫院發展的格局應該有所進化的表現。也就是說,民營醫院在用戶需求端下功夫,做好醫療服務產品規劃則是目前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基于國家大力推動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在這種頂層設計背景下,面對醫療服務變化所帶來的產業創新機會,以及用戶需求的迅速變化,該如何把握民營醫療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實現民營醫療行業升級和生態塑造,如何拉動平時的業績量?這也是包括政府、產業界、學術界都在探索這一議題的答案。這也是民營醫院更值得關注的焦點。 最近若干的民營醫院,在市場運營上陷入自己的迷思。也有自以為自己還做得好的民營醫院,盡管有著美好的預期和快速發展的現實,但因務實不足,機會成本意識薄弱,又缺乏行業市場決斷力和統御力,反而為自身的“至暗時刻”杞人憂天,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民營醫療行業前景廣闊的邏輯基礎仍然需要通過改變消費者認知、創造更多應用場景、做更好的醫療服務質量以及持續的技術提升來實現一場預期中的爆發,才能創造新的變數。

比如,高端化和個性化服務特征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相比較之下,這種優勢并不足以消弭診療實力上的差距,想要給民營醫療帶來實質性的沖擊,難度依然比較大。挑戰來自于國際競爭的壓力、市場下行的壓力和消費需求不斷提高的壓力;機遇則來自改革政策的紅利、市場潛力的紅利。

那么,對于民營醫院運營策略實操來講,怎樣做好優化運營策略?需要清楚在消費習慣逐漸老套的背后,消費其實已經對這種簡單暴力的營銷形式無感,如何在線上線下同時做好消費升級成了新的話題。不講產品講營銷,都是耍流氓;不懂產品做營銷,都是混飯吃。所以,做好產品的定位與設計是營銷的前提。

倘若依然按照傳統醫療體系的運作邏輯運行。諸多環節都在按照傳統邏輯推進,同樣讓很多的醫療產品和服務難以與用戶實現精準匹配。

以往醫療服務戰略控制的抓手可能是市場在哪里,就把渠道鋪在哪里,決策重心是市場規模而非用戶需要。這種運營策略必然會降低依賴與多元變現的實際需求,使其在行業盈利模式中的核心位置受到挑戰。

所以說,當醫療服務運營管理遇到瓶頸、短板時,一定要問,通過用戶反饋增加新服務功能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醫院的目標用戶是誰?醫院是怎么宣傳產品價值的?用戶是因為什么來接受醫療服務產品的?醫院的推廣渠道和目標用戶吻合度多高?醫院是產品型還是平臺型?需要全面反思整體的產品戰略:目標用戶、用戶價值、醫院方向等。

換句話說,當下民營醫療能否熬得過至今所謂的長期的不景氣,才能證明現今行業是否具有足夠的凝聚力,是否有足夠涵納利益沖突的制度彈性,以及能否給民營醫療提供關于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愿景。更能顯示一個市場體制的競爭力。

比如運營比較規范的一些民營醫院雖然平穩和諧,但業績運營增長長期乏力,且面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長期債務負擔最終如何解決不得而知。

2018,有關民營醫療怎樣有序發展的論點的確不少,或許會被奉為圭臬,尤其是闡述醫療服務需求的快速迭代的大部分觀點和理念,也都比較切合實際,能否起到很重要指導作用,民營醫療會選擇相信符合自身利益的那些事實嗎?

譬如說,公立醫院的日子也不好過了,恰恰說明有利于醫療資源均衡化的實現。再說,給了民營醫療醫保與相關利好政策,日子就會好過了嗎?在這里專業水平、科學素養和反思能力都不是重點,關鍵在于文化觀念。

民營醫院30多年是怎樣走過來的?強大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基礎夯實的醫療基礎與要素,尤其是醫療科技生產力水平的基點是關鍵,不講生產力盲從于投資、創新、轉型,結果誤了自己占領市場和賺錢機會。 另外,當下民營醫院對于自身發展的主要困惑焦點,仍舊是只記住了問題的答案,卻忘記了問題本身。著力點就是在民營醫院運營管理這件事上,沒有更有心地去考慮得更長遠的問題的同時,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說別人。

鑒于民營醫院發展本身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沒有人可以針對具體的時點做出判斷,但不妨礙可以預見趨勢。當下民營醫院發展受消費觀念、收入增長預期、信用環境成熟度甚至資源專業化水平、組織結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這些因素都是相對穩定、漸進變化的。應該是個漸進和持續的過程,任何短期過快的波動,都面臨被趨勢本身糾正的風險。

從民營醫院野蠻生長以來到近幾年的增速放緩,本身也是一種糾正。比如,在醫療服務質量面前,大量的民營醫院不愿意面對現實,這也是常被行業詬病的話題。

事實上,民營醫院總歸要發展。如今所能要做的,只能是未雨綢繆,通過結構性調整,提高自身的安全邊際,離虛有其表淹沒在醫療服務同質化大潮中的醫院遠一些、再遠一些。

比如,醫生個人品牌才是增長醫院業績的動力,如何形成這樣的閉環,有利于促進醫院各個科室業務做到穩步發展、怎樣管理好品質醫生專家的責權利,這些環節至關重要。

管理者必須跳出“以醫院為本”的思維定式,需要更加重視醫生個人品牌的塑造。其主要特征是,醫生診療實力配置效率的改進,將更多來源于科室部門內、院內相關科室的協調配合。醫療質量管理的規范性,醫院運營業績的增長率都會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也一定會以一個新的姿態,回歸到醫療本質主流視線之中。


分享到:
天氣信息